鞭虫病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浙江散文潘江涛是药,非药 [复制链接]

1#
治疗白癜风有哪些方法 http://m.39.net/pf/a_4323409.html

药膳,是药又非药。

吃与不吃,

说到底是一种情感的把握、意愿的坚守。

吃是人生的第一大事。但没有一个国度如中国这般,灶台与乡土如此紧密相连──自神农尝百草以来,药食同源,试出的何止是药,还有生长在华夏大地上的各种野菜。

磐安地处浙中腹地,“药材之乡”,药食兼用的野菜有多少?虽不曾听人说起,但我清楚地记得,山里娃亲近山野是从野菜开始的——认识一株野菜,就像结交一个朋友。时至今日,我离乡别土40年,父辈那种“糠菜半年粮”、“葛衣当早稻,野菜食到老”的艰辛依然记忆犹新,以至一口气就能说出几十种曾经度荒救命的野菜名字。

野菜是普通的药膳,入口为食,入体为药。“药,治病草。”“菜,草之可食者。”《说文解字》如此解释“药”、“菜”与人体生命之关系。

“三月三,荠菜赛灵丹。”荠菜清肝明目,中和脾胃、止血降压。将荠菜剁碎挤出汁水,拌和产妇奶水,可去婴儿胃火,长大了不得胃病。越地民俗,春节吃晒干马齿苋,曰“安乐菜”。《本草纲目》说“马齿苋元旦食之,解疫气”。李时珍的说法是有来源的,因为从唐代开始,马齿苋就赢得五行草和长命菜的大名,孟诜的《食疗本草》还说马齿苋功能非凡──延年益寿,明目;止痢疾,打虫,治腹痛。

“三月的茵陈、四月的蒿,五月六月当柴烧”的艾蒿,越地百姓似乎比马齿苋更为稔熟。端午时节,人们将艾草割来,别在门楣上,防虫辟邪。而在端午之前,越地百姓则掐其嫩头,捣碎取汁,调和糯米粉,制成清明馃。要不,摘其嫩叶,淖过炒蛋,山野之味浓烈。

艾是“神草”。《尔雅·翼》说:“庶草治病,各有所宜,惟艾可用炙百疾。”“岁或多病,则艾生之,亦天预备以救人尔。”艾叶煮蛋,散寒除湿,温经止血,是古老的民间偏方。磐安温泉山庄有一只药膳叫“元胡鸡蛋”,是今年才推出的新品,其灵感是否源于艾叶煮蛋?

国人好补,“补”亦有道。找个中医,望、闻、切之后,数味中药用纱囊裹了,下锅熬得稠稠的汤汁,俗称膏方。但“药补”不如“食补”。因为药补少不了医生,讲究一人一方,而食补就简单得多。

贴过秋膘,还要冬补。“冬令进补,开春打虎。”再不讲究的人家,也免不了要割上一刀条肉,或者买两斤仔排,提一副大肠,洗一洗、剁一剁,起个锅儿或慢煨或细炖,把个冬天煮得直冒营养。稍微讲究些的人家,花头经更多,灶头的汤汤水水皆有菜谱可寻,像当归*芪炖乌鸡,冰糖银耳煨猪蹄,玉竹沙参老鸭煲……林林总总,花样百出。

一块嫩豆腐,高蛋白,低脂肪,还能降血压、降血脂、降胆固醇,“食补”作用不得了。一桌人吃饭,给女士劝菜,常用的说辞是“豆腐美容”。豆腐菜大受欢迎,在女人这边,是前有“豆腐西施”的榜样,后有豆腐美白的模样,想不心动都难。而对男人来说,最最看重的还是挺拔雄起——一看到*精、枸杞、杜仲的药膳,两眼都会发亮,吃起来也特别上口;一听说这鞭那鞭能“以形补形”、“吃什么补什么”,天下物便以鞭为贵。

毋庸讳言,性与食物是人们最想要的东西。不过,药膳虽然滋养身体,但由于心理、口感等原因,并不见得人人喜欢。譬如,知名美食家、电影人蔡澜便直言最不爱吃药膳,“因为美味仅存于胆固醇颇高的角落”。当然,这仅仅是蔡先生的个人偏好,就像他嗜食猪油一样。

事实上,药膳是否美味可口,并非由胆固醇决定。因为药膳是以食物为主,辅以少量的药材,再经佐料的渗透、调和,变“良药苦口”为“良药可口”,满足人们“厌于药,喜于食”的天性。

野猪肚养胃,曾是老家磐安的当家土菜。烹制时,常辅以或枸杞或山药或天麻等佐料,文火慢炖,乳白色汤汁能“鲜”掉眉毛。即使是红烧,也是嫩而不烂,鲜而不腥。多年前,杭州一个全国性小型研讨会,曾吃过滋补野猪肚的部门主管,专门让磐安厨师带着工具和原料前去献艺。不是省城的大厨们烧不出山珍海味,而是野猪肚太难侍候,火候不到嚼不烂倒在其次,要是那股腥味没能除去,就大大地让人反胃了。

不过,美味当前,我始终不敢大快朵颐。因为我相信大多数食客和我一样,既不了解自己的体质特征,也不清楚里头放了哪些药材,食药配伍是否精准?哪些药膳可以多吃,哪些又该忌口?

“有病治病,无病健体”,只不过食客的一厢情愿而已。药膳既然“寓医于食”,就得因证、因人用膳,因时、因地而异──小儿体质娇嫩,选料不宜大寒大热;老人多肝肾不足,用料不宜温燥。孕妇恐动胎气,不宜用活血滑利之品……凡此种种,皆需专家指导、专门配方。然而,无论是饭店酒家,还是食客自身,随意而为者不在少数。

药膳,是药又非药。吃与不吃,说到底是一种情感的把握、意愿的坚守。诚如汪曾祺先生所说,中国幅员广阔,饮食各具特色,一方水土,一方风味,瓜果蔬菜,山珍海味,酸甜苦辣,都能品尝一点,可丰富人生阅历。

孟诜、李时珍的伟大,在于把药物、植物分门别类,道出了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、相互照拂的和谐关系。

━━━━━

本文刊发于年第4期《浙江散文》杂志。

作者供职于金华市委宣传部。

━━━━━

-End-

杂志投稿

zhejiangsanwen

.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