鞭虫病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男不娶女不嫁,江浙地区ldquo两头 [复制链接]

1#
如果你烂,婚姻救不了你;如果你强,婚姻也毁不了你。01《中国妇女报》的一篇报道,带火了可能是年的最后一个“新”名词:两头婚。3.2亿人围观,下场争论者不计其数。两头婚主要出现在江浙地区,报道的当事人,正是杭州的小西和丈夫小争。两个“85后”独生子女,4年前结婚时,就约定好婚后小西依然可以住娘家,也可以住公婆家,小争也如此。并且,小夫妻要生2个孩子,按照出生顺序,一胎随父姓,二胎随母姓。外公外婆也从这家人的字典里抹去了,双方父母都是孩子的爷爷奶奶。除此之外,两头婚还有一个特点。男不娶,女不嫁。所以男方无需付彩礼,女方也不用陪嫁,双方跟各自的原生家庭联系紧密,要么小夫妻独自住,要么两边父母家轮流住,相对公平。中国新闻网就此还做了一次调查,结果超过一半的网友,支持这种婚姻形式。而那些激烈反对的人,理由无外乎是违背传统、割裂家庭、损害亲情。哪有那么夸张。所谓两头婚,其实明清时期江浙地区就有了。古人重香火,无儿的富裕家庭可以选择招上门女婿。无儿的普通家庭,没人愿意入赘,只能打个折,婚后生育的一个孩子随母性,为娘家也续上香火。这种打折的嫁娶,打折的入赘,就是“两家亲”,跟今天的两头婚并无本质区别。再举个例子,商界领袖任正非,40年前还只是部队里的一名普通工程兵。而他的妻子孟*,已是一方领导,显然地位不对等。如你所见,任正非的三个孩子,分别拥有三个姓氏。老大随母姓,孟晚舟。老二随父姓,任平。老三随第二任妻子姓,姚安娜。年,孟晚舟被加拿大监禁,孟*第一时间飞往加拿大安抚女儿。任正非不能去,却留下了一句话:有她母亲在,我就很放心了。实际上,如果你留意身边的年轻夫妻,有几个婚后愿意和父母同住?这些年,每逢春节就有个话题要上热搜:小夫妻为究竟回谁家过年大打出手,然后民警出面协调,两家轮流过!当代年轻人,哪个不是两头婚?谁家也不住,就要自个儿住,过年都得轮流过。就差孩子随母姓还没普及,可眼下全面推广二胎,我估摸着也不远了。当然,今天写下这篇文章,不是为了吐槽这个网络新词,而是想认真和大家聊聊婚姻这个话题。02如果你仔细观察当下的互联网,就会发现一个关于婚姻的有趣现象:年轻一代的男人和女人,同样憎恶婚姻。自媒体人雷斯林前几天写过一篇文章,他说打开知乎或者贴吧,在这些年轻男性聚集的角落,最常见的一类帖子是:女友要XX万彩礼,我该不该结婚?然后赞同最多的回答里,必定先大骂题主一通糊涂,然后讲一个拜金女的奇葩故事。最后还要嘲讽一波“田园女权”:现在娶老婆就是傻,一个人赚钱两个人花。一个人自由自在的日子不香吗?非要找个人回家管你,还要给她做饭,给她花钱,看她眼色。而在豆瓣、微博这些年轻女性用户活跃的平台,则是“殊途同归”的另一番景象。在这里,女权主义已经演变为一种“*治正确”。类似于在美国普通人不敢说黑人的不是,因为那会被扣上“种族主义”的帽子。最常见的观点,则是:结婚就是对女人的一场剥削。男人娶老婆,就是找一个免费保姆,每天做饭洗衣打扫卫生不算,还要充当生育工具。至于丈夫,她们的眼里全世界都在丧偶式育儿。回想一下今年5月份,独立女性的代表Papi酱生娃后,因为孩子随了父姓,在微博上立马被群嘲为“婚驴”。很奇妙吧?原来在不同的平台上,受过不同教育、有过不同人生经历、不同性别的年轻人,竟然同样憎恶婚姻。每个人都觉得结婚是自己吃了亏,让对方占了便宜。到底哪里出了问题?03武汉女作家艾小羊写过一篇文章,里面有一段我印象颇深:多数人对婚姻最深的误会,就在于把婚姻和幸福划上了等号。可你要明白,婚姻只是人类社会进化出来的一种生活方式,而不是任何糟糕人生的救命药丸。美国社会学家AndrewJ.Cherlin提出过一种观点,人类婚姻经历了三个阶段。最早是制度化婚姻。结婚所求无非是提供住所、食物,组团生存抵御外界侵害,当然还有繁衍后代。漫长的封建社会时代,基本都是制度化婚姻,父母之命媒妁之言,不孝有三无后为大。然后是陪伴式婚姻,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。人们结婚,除了满足制度的需要,更期待在婚姻里,彼此陪伴,携手人生,抵御孤独。大抵到我们父母这一辈,仍是陪伴式婚姻居多。而今,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,她们像男人一样外出工作、赚钱养家。婚姻中的双方,各自拥有自己的事业与朋友圈。特别是80、90独生子女这一代,长大后的他们评估一段婚姻是否美满时,更多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